在2025年5月7日的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作战能力,依靠七架歼-10CE战机作为主力,搭配几架老旧战机,最终成功击落了印度空军的六架战机,其中包括三架阵风、还有一架苏-30、一架米格-29和一架不明型号的飞机。更为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在此次战斗中没有出现任何伤亡。这场战斗被广泛视为自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以来,单场击落战机数量最多的一次,反映出体系化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对单机性能的颠覆性影响。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直认为,在霹雳-15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外,自己是相对安全的。调侃之下,就像吃饭时不去看别人的盘子。然而,关于射程的理解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中国的标准声称霹雳-15的射程是150公里,这个数字表示的实际上是不少于150公里的有效射程。类似于大货车标称载重量30吨,却能实际拉动60吨而运行流畅。而在国际上,150公里的标称则往往是指极限射程。
另一方面,印度对此的理解显得颇为乐观。通常,如果一把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00米,那么他们认为站在401米的地方就会安全。中国的95-1自动步枪虽然有效射程为400米,但实际上在400米以外依然能够轻松打击目标,因为该步枪的最大射程可达600米。明显地,印度空军在电子战和信息战方面的理解显得较为片面。
展开剩余66%防空导弹PL-15E的攻击距离或许出乎意料,但令人生疑的是,装备有“战场事态感知”系统的阵风战机是否能够及时探测到发射来的导弹。为什么连基本的机动规避动作都没有呢?这似乎说明了阵风战机的电子干扰系统存在老化问题,实际上它已经不再是八十年代的现代化战斗机,而是被后来的三代机所轻松击落的“古董”。
在200公里外发射导弹,且导弹在飞行的过程中,目标机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然而,导弹能够在飞行200公里后依然击中飞机,这足以说明其出色的性能和强大的制导系统。如果将巴基斯坦的歼-10C与美国的F-16进行对抗,预计结果可能也会与印度的遭遇相似。
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巴基斯坦的体系作战能力大幅领先于印度。通过与中国的密切军事合作,巴基斯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歼-10CE战机与ZDK-03预警机、红旗防空导弹系统、卫星情报网络及各种雷达网络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高效的数据链互联。这使得巴基斯坦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内就锁定目标。而印度空军的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以及美制无人机等多国装备,因缺乏统一的数据链系统,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优势。
此外,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在雷达性能上也存在明显代差。歼-10CE配备的第四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其探测距离超过了200公里(针对5平方米的目标而言);而阵风战机的RBE-2AA雷达探测距离仅为160公里。这一雷达性能差异使得巴基斯坦战机能够在阵风起飞前便完成目标锁定,迅速实现“发现即摧毁”的战术优势。
在战术执行上,巴基斯坦采取了静默待敌的战术。他们在印度战机释放载荷后才迅速发起拦截,依靠预警机和雷达网络提前掌握战场态势。而印度空军由于其装备体系间的割裂,未能及时整合战场信息,结果导致战机在尚未完全进入作战空域时即遭到击落。
整场冲突深刻地凸显了现代空战已经从单机对抗转变为体系对抗。巴基斯坦通过有效整合中国装备,成功构建出强大的作战体系,实现了以弱胜强的战术突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发布于: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